發布時間:2022-03-10點擊次數:打印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塑料在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隨之而來的,是愈發嚴重的“白色污染”,如何阻止“白色污染”進一步危害環境、侵占人類生存空間,是全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
2019年中國產生廢塑料約6300萬噸,2020年產生廢塑料約6000萬噸;據《從污染到解決方案: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全球評估報告》,1950-2017期間全球累積產生92億噸廢塑料,近年每年產生超過3億噸廢塑料,是全球產量最高的固體廢棄物。
2022年3月3日,在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續會(UNEA-5.2)上,聯合國各成員國達成一致,同意制定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以防治塑料污染,這是自1989年《蒙特利爾議定書》以來世界范圍內最具雄心的環境行動之一。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廢塑料化學循環技術”也受到了極大關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李景虹在今年準備了5份提案,其中3份提案聚焦廢塑料的污染治理問題。
李景虹表示,廢塑料化學循環不僅可以“吃掉”物理回收吃不掉的塑料廢料,進一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實現廢舊塑料的高值化利用,變廢為寶;同時有助于減少生產原生料所需的化石原料的消耗,避免塑料焚燒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從而降低塑料產品全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目前,發達國家眾多國際領先石化企業將廢塑料化學循環作為其實現可持續發展與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路徑之一。據有關機構預測,2030年,全球化學循環處理將從目前的1%提升至13%。
李景虹表示,近年來,廢塑料循環產業由于配套政策不健全,技術和產品開發難度較大,造成項目從落地、建設、運營不確定性大、產品質量、生產過程安全環保均難以保障,導致國家對該行業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若要全面釋放化學循環技術商業化潛力,仍需解決一些重要的政策問題。
對此,李景虹建議,將化學循環作為環保型新興產業及國家塑料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為化學循環產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鼓勵化學循環技術研發創新,推動建立產學研結合、產業鏈協作的創新生態體系。支持不同路線的先進化學循環技術以及復合材料化學循環利用技術等的開發應用。
廢塑料化學循環,是指通過改變聚合物的化學結構將廢塑料轉化為塑料單體等組分,進而制造新的塑料或其他有價值的化工產品的過程,是解決廢塑料處理問題的一條先進技術路徑。現代化廢塑料化學循環技術的開發已全面展開,在一些關鍵技術及成套技術上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及突破。
恒譽環保自主研發的“廢塑料化學循環熱解處置方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可處理各種廢舊塑料,如PP、PE、PS等,單一或混合塑料。
該套處置方案通過對廢塑料制品中的高分子聚合物進行較徹底的分解,使其回到小分子或單體狀態,產出原料油和不凝可燃氣,在安全、環保、連續穩定運行的前提下,真正實現廢塑料的化學循環和高值化利用。
恒譽環保的廢塑料熱解處置方案已在丹麥、泰國等地實現項目落地,所得裂解產物再用于制取新塑料,實現了從廢塑料到新塑料的化學循環,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曼切斯特大學科研人員刊登在《總體環境科學》上的文章指出,相比于能量回收(焚燒),廢塑料熱裂解技術能減少50%的二氧化碳排放;與原生料相比,每噸化學循環生產的塑料能減少2.3噸二氧化碳排放。
恒譽環保自成立以來,專注熱解領域,堅持技術研發與科技創新,公司化學循環技術為廢塑料循環利用提供專業解決方案的同時,大幅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用科技創新助推循環經濟發展,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
掃描二維碼 關注恒譽環保